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我市已完成438个入海排口监测溯源

来源: 南通生态环境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01-28 字体:[ ]

我市滨江临海,区位优势突出,长期以来,海洋以丰富的“蓝色资源”有力支撑了沿海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础性数据、保持海洋生态环境总体稳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岸海域水质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表征,其影响因素不仅是海洋工程、船舶作业污染,最重要的是与陆源污染排放息息相关。

据统计,我市共有16条入海河流,这16条“主动脉”上分布广泛、为数众多的各类入海排口。对入海排口监测溯源工作是入海排口整治的重要环节,只有精准溯源,同时根据排污口水质水量的监测结果分析掌握排污口污染排放状况、特点、规律等,才能有的放矢,实施分类整治。

我市于2019年12月通过无人机遥感、人工勘察相结合的方式,覆盖面积660平方公里,完成了全市沿海地区1331个疑似入海排口的排查建档。2020年8月,我市印发《南通市2020年入海排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方案》。9月7日,全市举行了入海排口监测溯源整治培训会议,监测溯源工作全面展开。

经过努力,至2020年底,全市已完成438个疑似入海排口的溯源工作,并完成了其中165个排污口(其中取缔类20个,规范类145个)的整治工作,溯源和整治工作进度分别为33%和12.4%,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2020年底前,各设区市完成不低于20%的监测溯源工作,完成不低于10%的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为进一步查清并整治各类入海排口,推动构建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动态更新的入海排放监管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10128161406.jpg

围绕这一工作任务,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以下工作:

海安市:委托第三方机构,综合运用现场探查、调研座谈、图纸作业、科技勘探和工程机械等手段进行溯源,全面查清污水来源,全面掌握污染状况,全面消除环境隐患。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市45个排口全部完成溯源,其中12个排口完成整治。

如东县:如东县拥有88公里长的海岸线,入海排口占南通市入海排口总数的38%。如东县制定了《如东县入海排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分解落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将2020年的入海排口整治任务集中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内,高标准严要求,压紧压实人员分组、排口分配、溯源现场重难点分析、异常情况应急处置等工作步骤。完成入海排口溯源126个,整治50个。

通州湾示范区:通州湾示范区一是明确责任,分级确定标准。示范区攻坚办牵头明确整治目标、工作内容、任务分工以及人财物保障等。二是加强协作,分类实施整治。根据排污口的合法性、排入水体环境质量、日常管理要求,按照“取缔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进行分类整治。区建设交通、生态环境和三余镇等协同推进工业企业排口、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口、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和城镇生活污水排口、雨洪排口、港口码头排口、入海河流、溪流、沟渠等各类排污口整治工作。共完成70个排口溯源,39个排口整治。

海门区:海门区生态环境局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实施“三联三保”机制,“三联”即:区生态环境分局、东社镇、海门港开发区三方联动;生态环境局海洋科、监测站、执法局三部门会办;无人机、大数据、人工三条线排查。“三保”即:组建专门监测溯源组,实施“5+2”工作模式,确保人员时间到位;专门安排监测溯源车等装备,确保经费到位;实施一查到底的审核制,确保排口核查清楚、监测数据准确。经过努力,全区完成70个入海排口监测溯源和15个排口整治任务。

启东市:启东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于2020年8月底印发了《启东市2020年入海排口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方案》(启指办[2020]3号)。根据排口入海方式,对排口进行分级并明确整治标准,开展排污口溯源分析,完成127个入海排口的监测溯源工作,49个入海排口的整治工作,形成了“一口一档”报告,同时全部录入进现场排查APP系统中,完成了省级存档。

2021年,我市将完成全部入海排口的监测溯源工作。根据排口的合法性、排入水体环境质量、日常管理要求,按“问题导向、分类处置、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原则,遵循“取缔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实施“一口一策”整治措施,对入海排口进行动态滚动式管理,实行清单销号制度。坚持立行立改与长期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迅速采取措施整治到位;对于水质不能达标的工业企业、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港口码头等各类排口,制定整治方案,限期达标;对于新增排污问题,经审核后及时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