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262号建议的会办意见(关于构建乡村振兴生态,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的建议)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提案提出者:

刘敬华

建议/提案号:

262

标题:

对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262号建议的会办意见(关于构建乡村振兴生态,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一、提出并分析问题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能否从根本上推动全社会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两步走完成国家建设的第一步,这一步能否迈出坚实的步伐,既关系广大农村脱贫攻坚能否真正实现,也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能否得到切实有效拖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步骤。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只有农业农村真正实现现代化,国家才能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实现全面现代化。就当下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而言,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重点要推动实现发展主体现代化、生产工具现代化、发展方式模式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四个“现代化”。发展主体现代化重点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需要在解放思想观念、优化人才结构、提升能力素养、提高文明程度等方面化解瓶颈制约,突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产工具现代化,主要解决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的问题,现阶段主要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现代信息技术等融合嫁接到农业生产过程,发展壮大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方式和模式现代化是要解决资源要素组合方式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循环流通,在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下实现人才、资本、土地、技术等各种要素优化配置,创新创造高效、现代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模式,提成农业产出效益;治理现代化主要在制度制定和推进落实中,提升治理、管理和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多元化的力量、多层次的要素条件,力除基层治理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弊病,让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最优化配置,最高效运行中,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和农业农村全面的现代化。

而当前我们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黑恶势力在很多领域依然盘根错节,这一阻碍发展毒瘤还没有得到根除;基层治理还需要真正解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组织涣散、人才短缺等问题,农村社会距离真正有效治理还需要再走一段;城乡融合背景下,有效资源和要素的集聚还呈现“负增长”,优质资源只出不进、单向流动,具有反噬性的无效资源无序涌入、破坏发展生态;乡土乡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在某些方面还有被异化的倾向和风险;公共服务的产品、资源和模式的形成,缺乏有效的生产和运行机制,基层百姓公共服务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依然是一大社会问题,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撑、模式创新和更多的社会力量扶持;产业在很多地区都没有发展壮大,难以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力,难以蓄积集体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生态环境还需要在事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解决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农村社会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需要有稳定的行政和制度举措;人才短缺,年轻公务员、乡贤达人、致富能人、农业技术员等在基层得不到有效充实。

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突进实施的程度,进而影响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全面建成。对此,本人建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院积极推动农村社会的法治建设、依法治理,发挥法律援助、矛盾纠纷化解、司法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助推党委政府积极构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良性生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加快形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共同体”。

二、提出建议

1.助力党委政府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在调研中发现,这样的问题比较突出,村干部忙于应付上级检查,加班加点准备各种考核材料,没有时间去走进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深入了解民情,帮助他们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上级的决策部署只是在形式上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发挥制度设计的优势,他们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慢作为、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问题比较大。这样的基层治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也极大程度上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建议,两院助力党委政府做好这样几件事情来最大程度地解决基层治理难题:(1)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强班子、建队伍,在建立健全提拔晋升机制的基础上,把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公务员同志充实到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中;(2)加大考核力度,健全责任问责制度,确保上级各项制度在基层务实推进、有效落实,细化、优化上级对基层的考核模式,增加对基层干部服务百姓实效的考核权重,自上而下根除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的问题;(3)在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基础上,提升政治规矩意识和政治纪律意识。

2.助力党委政府化解产业发展的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有力支撑。在很多地方产业空心化还比较严重,农村社会种养殖业还都是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难以发展壮大。合作社“空壳化”严重,回乡创业的能人匮乏,种养殖户思想固化、市场意识淡漠,有效性的产业资源难以真正输入等等都会影响农村社会产业的振兴。建议助力党委政府:(1)改革合作社发展模式,规避“空壳社”风险,加强发展股份制合作社,充分发挥土地、人才等要素的作用和价值;(2)完善能人回乡创业、发展实业的体制和机制,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回乡创业,一带多,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3)探索模式、创新制度,促进有效的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社会,在融合当地产业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输入先进的资源、模式等要素,促进工商资本撬动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4)继续深化农户+基地+市场的模式创新,疏通农产品市场流通和营销的环节,提升农产品价值生产的效率和附加值;(5)保护好、发展好农业产业特色,发展壮大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地域品牌和价值;(6)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入智慧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3.助力党委政府建设、维护农村金融秩序。在输入农村社会的诸多发展资源中,金融资本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发挥输血、造血功能方面,金融资本意义重大。金融秩序是否完备有序,金融资本的配置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否合理高效,从根本上决定着金融资本服务、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价值大小。当前,高利贷、套路贷、非法融资等非法金融行为频发;金融资本在农村的流向不尽合理,没有配置到最亟需的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在一些领域存在不小风险;针对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不足等等。建议助力党委政府:(1)排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农村市场非法金融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扰乱金融秩序的各种行为进行遏制;(2)优化金融资本的有效配置,在最重要领域、最迫切需要融资的环节,比如,公共服务、特色种养殖等项目和领域,加大扶持、助推力度,真正让农村金融用在刀刃上;(3)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融资的产品创业和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4)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充分享受到农村金融带来的红利;(5)加强农村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4.助力农村社会中传扬公序良俗、文明新风。基于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地缘性、亲缘性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农村社会结构,是有别于基于多样化、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城市社会结构的特殊存在,因而农村社会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除了要在法律、制度层面推进“法治”,也需要依赖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来实现“自治”和“德治”。在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加快形成社会公序良俗、文明新风,形成社会自治与德治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建议助力党委政府:(1)保留、保护好乡土文化传统和风俗习俗中的精华,同时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再生性和创造性,让农村社会的根基更深厚,结构更稳固;(2)培育文明新风,通过开展文化下乡,发展农家书屋等开展多种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逐渐根植于基层社会中;(3)向各种陋习开刀,针对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行为,子不孝母不养的伦理失德行为、涉黄涉赌涉毒的违法行为,除了进行道德约束,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监管。

5.助力党委政府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根本上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受工业化影响,农村社会生态环境遭遇很大的风险危机,比如,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污染严重;企业和养殖户的固液废弃物排放河道、湖泊造成水体污染严重;等等。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还老百姓一个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既是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建议两院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主推和助力工作。(1)把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作为发挥司法职能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加大对危害生态环境的惩处力度,从严从实推进相关工作;(2)助力环保等相关部门在农村社会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确保各项行动有实招、有实效;(3)划定专项领域和重要环节加强生态环境的执法、司法,比如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农村河道的整治和保护;(4)助推相关部门创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方式模式,深化机制创新和改革,比如,推动河长制、湾长制等制度的深入有效实施,同时助推农村中工业产业和农业种养殖业绿色转型发展。

承办单位:

主办:

农业农村局

协办:

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生态环境局,地方金融监管局

答复日期:

2020-04-20

答复内容:

市农业农村局:

经研究,现对刘敬华代表提出的关于构建乡村振兴生态,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的建议提出如下会办意见,供你单位答复代表时参考。

一是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执法“亮剑”行动,保持执法“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高压态势。对生产工艺相同、污染物性质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村中小企业,单独或依托工业园区(集聚区)以及治污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建设集中式的污水处理设施,打造工业污水处理“绿岛工程”。同时在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未覆盖的地区加强沿河及支流污水排放量较大单位的管控,建立废水(生活污水)临时收运处理设施,严防废水直排河道。

二是深化机制创新和改革。建立完善湾(滩)长制组织体系,落实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湾(滩)长网络,加强基层巡湾员队伍建设。对湾(滩)长制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工,确保湾(滩)长制工作有序开展、高效落实;制作完善湾(滩)长制公示牌,明确管理范围、责任及举报方式。

三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传播。利用横幅、广播(农村流动车广播、电台“环保之声”专栏)、短信、出租车、公交车、报纸公益广告、电视台流动字幕、动漫等各种载体,结合“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春秋季秸秆禁烧期间等节点,通俗易懂地宣传和普及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属地政府结合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要求,加强对河道方面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引导广大沿河居民把护河爱河转化为日常行动自觉。职能部门加强河道和基础工程设施巡查管护力度,发现涉河违法违规行为,要通力协作,及时严肃处理。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最美家乡河”“最美民间护河员”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评选活动,发挥样板河道示范带头作用。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2020年4月20日

联系人:徐思敏

联系电话:59002810

抄送:市人大人事代表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