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垃圾处理的建议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提案提出者:

周继忠

建议/提案号:

189

标题:

关于工业垃圾处理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工业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我市对于废水、废气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治理,对生活垃圾也实现了100%的无害化处置,但对工业废物的管理还比较滞后,尤其是一些工业较发达的城乡结合处,工业垃圾无法处理,偷倒、乱倒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

工业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非法处置依然存在。企业常付钱找人将垃圾清运出厂,至于如何处置不再过问,造成非法排放、偷倒乱倒、随意露天焚烧现象严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周边群众反应强烈,已成为部分街道园区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一般工业垃圾处置设施缺乏。目前很多垃圾回收站没有能力处理工业垃圾,工业垃圾出路问题难以解决。

(3)工业垃圾涉及行业多,分类多,成分复杂,处置与利用技术要求高。目前,除烧砖、铺路、金属回收等少量综合利用外,缺少有效的利用方式。企业面对大量工业垃圾不知所措,只是一倒了之,或付之一炬,大量有用物质均未得到有效利用。

建议:

1、进一步完善工业垃圾监管处置体系,加大联合打击力度。建立市、镇区街道、企业三级监管体系,通过在镇区和企业配备工业固废管理人员,切实加强工业垃圾监管能力建设。

2、尽快建立工业垃圾收集、运转、处置体系,对工业垃圾实施分类回收,集中处置,建立起源头产生、收集运输、回收利用、处理处置的完整体系。

3、进一步加大处置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综合处置能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危险工业垃圾处置企业建设,争取危废处置种类全覆盖。二是要尽快研究工业垃圾处置途径,加大工业垃圾处理场建设力度。

工业垃圾污染具有潜伏周期长、危害范围广、致害机理复杂等特点,其无害化处理与利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建立和完善与各类工业垃圾特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工业垃圾的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承办单位:

主办:

环保局

协办:

答复日期:

2018-05-25

答复内容:

周继忠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工业垃圾处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业固废产生处置情况

2017年,我市工业固废产生量共计521万吨,其中,一般工业固废474万吨,危险废物47万吨。全市共有693家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单位,自行处置利用固废32.2万吨,委外处置利用441.8万吨,规范贮存6万吨;委外处置利用中,省内处置利用433.7万吨,主要为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冶炼残渣等;省外处置利用8.1万吨,主要为脱硫石膏和炉渣。全市共有907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自行处置利用危险废物13.8万吨,市内处置利用18.9万吨,委外处置利用8.3万吨,规范贮存6万吨;委外处置利用中,省内转移处置5.1万吨,主要为钢丝绳行业废酸及电极箔企业废酸,省外转移处置3.2万吨,主要为钢丝绳行业酸洗污泥、电镀企业表面处理污泥及化工企业精(蒸)馏残渣。

二、工业固废处置开展情况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局聚焦危废处置能力缺口、基层监管手段薄弱等“短板”,按照“消存量、控增量,提能力、辟渠道,强监管、控风险”的工作思路,在产生源头和处置末端两手发力,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提高建设和运行水平,努力实现废物产生、收集、处置全链条有效衔接。

(一)践行绿色发展,做好固废源头消减。设置项目固废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项目的固废产生量和处置去向,做到三个“一律不批”,即:本地区无相应处置能力的项目一律不批,新增危废量本地区不能协调处理的一律不批,危废产生量过大的项目一律不批。“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否决涉及危废产生量大的项目15个。每年对不少于100家产废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将固体废物产生、处置、消减纳入清洁生产重要审核内容,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规范固体废物处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产废量大的污染企业。结合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三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2017年淘汰落后的化工、钢丝绳、印染、电镀、电极箔等行业污染企业164家。鼓励绿色链式招商,落实项目固废的可靠处置途径。对现有产废企业要求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增产不增固废。健全固废处置产业链条,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固废“吃干榨尽”。

(二)加快项目建设,提升固废处置能力。按照立足自身、适度超前原则,把建设固废集中处置设施纳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及早开展危废集中处置能力建设规划。2013年,在原有市开发区、如东、启东3个国家规划布点基础上,增加如皋、海安、海门3个危废集中处置规划点,全市6个化工园区实现危废集中处置全覆盖。突出错位发展、共建共享,市开发区、启东市建焚烧处置项目,海门市建填埋处置项目,如皋、海安、如东建焚烧、填埋一体化处置项目;海门、启东实现共建共享,如皋填埋处置项目服务范围涵盖市开发区。2016年,市开发区升达废料建成全省单体最大危废焚烧项目,如东惠天然建成全市第一座危废填埋场。2017年以来,如皋九洲、启东金阳光、江苏优嘉、启东国启、如皋九洲扩能5个危废焚烧项目顺利建成,新增危废处能8.5万吨。目前,全市共有危废焚烧企业5家,焚烧处置能力12.8万吨/年;危废填埋企业1家,填埋能力2万吨/年。海安一体化项目、如皋危废填埋场、如东扩能等3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三)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固废处置监管。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固废管理网上申报制度,网上申报率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创新“互联网+危险废物”监管模式,投入50万元建设“全流程智能化固废实时监察系统”,强化过程监管。建立地区固废预警机制,对各地固废产生、处置情况定期进行评估,防止出现非法倾倒、排放现象。加大危废处置监督排查力度,对县域交界区域、拆迁未开发地块等重点区域实施网格化监管,建立问题清单,逐一销号解决。对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的,落实应急管控措施,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防止发生次生污染。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作为环境监察“双随机”检查的重要内容,强化执法联动、行刑衔接,坚决打击固废非法跨界转移等违法行为。2016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固废专项执法行动9次,查处固废行政违法行为107件、涉嫌犯罪案件63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85人。组织开展打击走私洋垃圾违法专项行动,提前实现全市范围无进口固废企业的目标。

(四)注重宣传引导,营造社会共治氛围。积极探索产业关联互动、设备实时监管、信息公开透明的运营模式,促进周边居民就业和区域共融发展,变“邻避”为“邻利”,全市未发生固废处置项目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加强宣传引导,市、县两级每年组织开展规范化管理培训,让企业主要负责人掌握固废污染防治法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要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规范等。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原则,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固废处置设施建设领域的PPP模式,市区餐厨废弃物PPP工程即将在陈桥静脉产业园开工建设。充分运用价格杠杆推动危废规范化处置,及时修订危险废物处置价格标准,市(县)物价部门对危废处置价格进行成本核定,制订政府指导价,危废焚烧处置基准价3800元/吨。在《南通日报》开辟专栏,设立环保问题曝光台、回音壁、致歉栏,做到有问必曝、有案必查,有查必果。设立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最高奖励金额2万元。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对照新的环境治理形势要求以及上级的部署、人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传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废权重大。钢丝绳、化工、印染、电极箔等传统行业工艺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且企业自主进行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产生的危险废物量约占全市70%以上。海门、通州两地家纺园区产生的大量家纺废料无稳定处置去向,大量堆积,造成环境隐患。二是固废处置能力仍滞后,库存压力大。现有危废处置能力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电极箔废酸、钢丝绳废酸污泥等行业性危废不能做到本地化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能力不足。三是固废管理方式不够新,监管难度大。固体废物委外处置存在一定风险,加之监管信息化水平不高,极少数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未进入网上申报系统,给监管带来较大难度。历史遗留的偷埋、偷倒固体废物处置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

四、下一步打算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开展大整治、创新大体制、构建大机制、实施大创建”为着力点,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中,将“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作为一场标志性战役,力求通过两年攻坚实现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处置量平衡,到2020年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超过32万吨/年,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超过98%。当前,我市正以开展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行动为抓手,剖析薄弱环节,加强执法协作,严厉打击犯罪,加快构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一)优结构,补链条。将“散乱污”整治与依法依规去产能相结合,更大力度推进化工“四个一批”、“三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快淘汰落后的化工、钢丝绳、印染、电镀、电极箔企业,通过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工艺提升等措施扭转固废持续增长局面。实施危废总量调控,坚决拒绝污染重、危废量大的项目落户,严格控制南通以外的危废进入本地焚烧、填埋。同时,加快陈桥静脉产业园餐厨废弃物处置、通州湾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打通固废全产业链。

(二)提能力,消库存。加快全市12个在建固废项目的推进,重点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电极箔废酸、钢丝绳废酸污泥、飞灰填埋场等瓶颈项目,确保今年新增危废焚烧能力6.5万吨/年、填埋能力5.6万吨/年。加快固废综合利用空白项目规划,推进本地区缺少的表面处理废物、有机废溶剂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拓展企业跨省、跨市转移危险废物渠道,重点加强运输环节的环境风险监管。开展危险废物库存消减专项行动,今年消减危险废物库存4万吨,基本完成上海电气库存飞灰的规范转移填埋,2019年完成所有危险废物库存消减。加快川姜地区家纺废料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早日消除环境隐患。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小微企业一般固废集中收集处置试点工作。

(三)建平台,强监管。深入开展固废大排查行动,进一步摸清全市固废产生、处置、贮存的家底,形成全口径固废统计基数。依托省危废管理系统,建立我市危险废物管理大数据平台,提升固废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创新监管手段,健全“互联网+危险废物”监管模式,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网上申报、经营许可制度,加大对企业产废、暂存、运输、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监管。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开展行刑衔接,定期开展危险废物、工业污泥等固废专项检查和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