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210号建议的会办意见(关于打造制造强市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提案提出者:

陈斌

建议/提案号:

210

标题:

对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210号建议的会办意见(关于打造制造强市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和江苏省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为我市打造制造强市,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我市围绕国家、省制造业转型提升战略部署,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出台《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围绕做优做强六个主导产业、做特做大八个新兴产业、做精做专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全面实施“南通制造业高端发展攻坚战略”,加速我市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过渡,产业链由短缺向完善延伸,发展方式由简单粗放向智能化、数字化迈进,实现南通制造向南通“智”造的新跨越,成为全省唯一获评“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的城市。

但是,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市制造业转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矛盾依然突出。龙头骨干企业自成体系,关联程度不高,协作关系不深,带动作用还需增强;产业链不健全、配套发展缓慢,部分关键节点缺失,产业链式发展亟待加速;产业结构层次普遍偏低,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缺乏高、精、尖产品,产品结构仍需优化;部分产业订单不足、出口不旺、利润收窄、产能过剩、增长乏力;同时,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为此,提出打造制造强市,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引增量,加快推进项目集聚

(一)注重招商引资。根据国家最新产业发展方向,做好产业链招商,明确产业招商的主攻领域、重点区域和靶标企业,推动由单个项目招引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加快产业建链、强链、补链步伐。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盐通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等重大机遇优势,全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足、产业档次高、发展前景好的好项目,实现南通各县市区全面发展。

(二)突出重大项目。深刻认识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省市重大项目”精准发力,大力推进投资体量大、项目业态优、转型动力强的龙头型重特大项目建设。加强在手重大项目的跟进,不断深化重大项目市、区上下联动管理机制、责任落实联系机制,快速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过程管控中统筹推进、提高效能。

(三)紧盯达产转化。进一步完善全市项目推进机制,以扎实举措破解各方要素制约,为项目加快实施提供可靠保障,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未开工项目,加快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对前期手续未完备的项目,加快基础材料的完善和编制;对建设缓慢的项目,强化全过程管理,督促企业建设,促进项目尽快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

二、优存量,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一)强化骨干支撑。深入落实好市“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工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5215”大企业产业配套对接、人才引进等活动,推动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规模企业培育计划,推动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形成龙头带动。聚焦“专精特新”,对照“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产品”创建标准,持续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在科技创新、装备升级、战略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行业小巨人。

(二)助推自主创新。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展壮大新动能,实现传统制造产业与新型智能制造的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进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加大企业技改投资,及时向企业发布政策信息,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全面掌握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加快实施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及高端装备研制步伐,推动企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加快上市步伐。对全市拟上市、未来能上市的优质企业进行全面专业化梳理,摸清底数、深度挖潜,根据企业上市潜质、发展优势等,筛选建立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不断发展壮大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实行分类指导、梯度推进。进一步提高培训和辅导工作精准性,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主动上门指导,重点解决企业“不敢、不想、不会”上市的问题以及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借力资本市场撬动更大的发展机遇,为企业加快申报上市保驾护航。

三、提质量,全面提高发展效益

(一)坚持“亩产优先”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完善全市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体系,扎实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升级,提高亩均产出。积极探索差别化价格政策,坚持“激励”和“倒逼”双向发力,坚持“投入”与“产出”综合考量,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收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的企业集聚。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加快完善全市项目落户决策机制,在项目招引时重点围绕亩产标准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供地方案和政策供给,真正实现项目建设高质量。

(二)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选择、路径抉择的根本遵循,积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真正让好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探索绿色发展、跨越发展路径,将环保作为硬约束,坚决杜绝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和项目,凡是环境评价不能过关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环保设施未能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生产,切实提高环保设施处理能力,进一步消除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桎梏,创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新南通。

(三)坚持“特色发展”理念。按照新发展理念,坚持高点定位、特色发展,突出“3+3+N”产业和地标产业培育,提升产业集群带动力,打造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高地。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加大自主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各大重要展会活动,切实扩大南通品牌知名度。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为方向,构建具有南通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

四、扩容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优化产业布局。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3+3+N”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创新发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三大重点支柱产业。精心培育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南通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构筑工业发展新动能。大力招引积极发展轻工食品、电力装备、现代建筑、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形成竞争力强劲、配套体系完善的良性产业生态。

(二)提高承载能力。园区是产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要载体,全市18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围绕“3+3+N”定位产业,实现集约化、高端化错位发展。引导全市各个园区坚持布局优化和集聚集约相结合,合理规划布局,加快基础配套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推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努力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大对南通高新区扶持力度,加大投入,完善生态链,培育产业新地标,助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腹地。

(三)提升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程序、减手续,更大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让企业少跑一趟腿、少跨一道槛。加强主动对接走访,落实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和困难问题,为企业提供向上争取、政策解读、高校对接、法律咨询、技能培训等多元化的服务。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引导全市各类产业基金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抓好各类产业政策落地落实,帮助企业进行项目申报,享受政策红利,促进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承办单位:

主办:

工业和信息化局

协办:

发改委,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行政审批局,地方金融监管局

答复日期:

2020-04-20

答复内容: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经研究,现对陈斌代表提出的“关于打造制造强市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出如下会办意见,供你单位答复代表时参考。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环保职能作用,严守环保准入门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打造制造强市,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下一步我局将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开展工作。

(一)优化服务发展举措。充分调动企业自主治污积极性,以优质环保服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力服务重大项目。2020年是重大项目突破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优化要素保障,服务经济绿色发展。制定加强重大项目服务实施方案,形成服务重大项目汇总表,采取周例会、现场推进会等形式,推进项目环评审批工作。健全重大项目审批全流程服务机制,按周调度重大项目进展,积极跑部跑省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推动重特大项目落地落户。疫情形势下,积极采取“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实行“网上办”和“不见面”审批,系统破解资源供给、政策配套、服务保障等难题,为重大项目按下“快进键”。二是深化环评制度改革。规范环评审批与管理,优化行政许可内部审查程序,指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全链审批赋权,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扎实推进环评审批正面清单试点,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环保要求不降低、措施做到位、不留后遗症。加强环评第三方机构监管,确保环评技术评估客观公正、支撑有力。探索建立由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以及第三方技术单位联合参与的专项检查制度,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三是强化企业正向激励。落实环保信任原则,实施差别化监管制度。探索在融资贷款、行政许可、公共采购、供货协议、资质评定、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强正向激励。

(二)提升监管服务水平。维护良好的环境秩序和公平市场环境,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有效解决“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一是提升执法“强硬度”。全面落实“双随机”监管,持续开展环保执法“亮剑行动”,实现突击检查、交叉执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四个“常态化”。优化环保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二是提升监管“灵活度”。对督查检查实行计划管理,严控督查检查总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严格禁止“一刀切”。三是提升服务“精准度”。持续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发挥民营企业环保服务站作用,对重点排污单位开展上门执法帮扶,对环保信任企业压减检查频次,为环境守法企业释放政策红利。举办环境治理供需洽谈会,搭建环保服务供需桥梁。开展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支持打造高水平保护生态示范园区。大力推进“绿岛”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治污成本。

(三)坚持创新机制体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让守法企业获得更多政策红利。一是不断完善环保经济政策。不断扩大参评企业范围,建立企业环境信用通知与降级制度。进一步完善资金奖补办法,增强市辖区生态环境工作动力。二是创新管理方式。鼓励公众参与,鼓励企业积极整改、公开致歉承诺。环境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从轻或免于行政处罚。增强执法的指导性,推行普法式执法,日常执法同时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引导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帮助企业查找环境问题、分析原因,共商解决办法,指导企业做好整改提升,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今年,中天钢铁、金光纸业、桐昆PTA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将开工建设,一批优质重大项目将落地落户。我们将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在坚守环境门槛的同时,优化环境要素配置,重点做好腾容量与提质量 “双量齐升” 的文章,在南通百年未有之大机遇中体现环保担当,在这场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的“发展大考”中答好环保答卷。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2020年4月20日

联系人:杭子清

联系电话:59002851

抄送:市人大人代委,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