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建议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提案提出者:

施学雷

建议/提案号:

326号

标题:

关于推进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我市地处江海交汇点,城乡依水而兴,环境依水而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人民对于沿江沿海优质生态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强烈。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日益加大,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另一方面,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放数量巨大,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任务艰巨。一是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包括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二是沿线重化工布局较密集,环境风险比较大;三是农村面源污染比较突出;四是沿江浅滩湿地已遭到损害和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快速恢复。顾此,作为其出海口的南通,在全力开展长江全流域和全省统筹治理的情况下,还需以更广袤的滩涂湿(绿)地、更严厉的管控措施、更有效的治理手段对我市沿江生态进行保护和修复。建议如下:

一、组建专职管理机构。设立我市境内跨部门长江沿岸协调管理办公室,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南通沿江生态保护规划》和详细的治理计划、方案,统筹推进、督察协调全市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水保护工作。

二、调整调优产业结构。全力推进“263”专项行动,优化我市产业布局,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沿岸生产企业、养殖项目和建设施工的管理审批。推动建立以化工、印染、钢丝绳等企业为重点的特征污染物监控体系和企业环境信用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企业守信、失信的相关信息。

三、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大力开展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各类污染源治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入河、入江污染负荷。加强城镇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优化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统一规范全市区域内水环境的全要素监测。严格落实“河长制”,对市内水域全面实行问题清单式、销号式管理,实现河道精细化、数字化治理。

四、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节水灌溉和生物防治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生态灌区,构建生态拦截屏障,实现种植业尾水和地表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强化养殖污染治理,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五、恢复沿江生态湿地。把沿江湿地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湿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重点区域长期监测、将湿地保护纳入严格的前置审批,采取抢救性措施对现有滩地、自然岸线进行特殊保护,全面清除江滩湿地鱼塘,修复沿江湿地生态,提高岸线绿化率,同时对所有的“小船厂、小码头”关停并转,确保沿江湿地面积只增不减,真正还湿地于长江,还生态于自然。

六、倡导水文化建设。保护挖掘江海文化和沿江生态景观资源,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建设一批寓教于乐的水情教育基地,营造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和沿江景观,丰富江海文化内涵,彰显弘扬区域江海文化特色,锻造有南通特色的人文水景和乡愁记忆,积极倡导全社会形成“爱江爱水、惜江惜水、护江护水”的良好风尚。

承办单位:

主办:

发改委 环保局

协办:

水利局 经信委(中小企业局) 农委(林业局、农机局)

答复日期:

2018-05-21

答复内容:

施学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要求,持续强化沿江地区生态保护,致力于将长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保护修复,推动滨江生态资产更加丰厚。一是推行长江河长制。2017年4月26日,以通办发〔2017〕39号文下发《关于在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推动长江河长制工作。长江(南通段)市级河长、市委副书记张兆江目前已经进行6次巡江,下发了问题交办单3次,交办问题共计92个,各地、各部门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目前,长江(南通段)干流段水质保持优良,总体优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标准,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利用率为44.14%,沿江整体面貌有所改观。二是丰富水文化内涵。我市江海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南通得天独厚的水文化,为保护、传承水文化遗产,提升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我市开展了水文化遗产摸底调查。根据省水利厅和省文物局关于联合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的部署,我市立即成立以市水利局、市文广新局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水文化遗产调查领导小组,并下发《关于联合开展南通市水文化遗产调查的通知》,为我市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拉开了序幕。调查过程中,我市坚持专家把脉、发挥技术引领,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水文化遗产调查共梳理工程建筑类水文化遗产174项,文献资料类22项,非遗类22项。2018年初,我市召集各县(市、区)水文化方面的专家召开水文化遗产调查成果补充工作会议,目前正抓紧对工作成果进行审查。三是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推进自然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建设,2017年我市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5万亩,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超45%;启东市圆陀角滨海省级湿地公园——南通首家省级湿地公园获批建设,海安县里下河省级湿地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建成市级湿地公园1个。针对我市湿地近年来受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严重危害的现状,积极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修复,2017年自然湿地修复面积达5000亩,修复后的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综合效益显著。

(二)强化污染防治,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更加明显。一是深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168台,完成8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5台工业炉窑整治、92家重点行业VOC治理、清洁能源替代79个、LDAR项目218个。深化VOC治理,在完成256个治理项目的基础上,又推进实施100家重点企业开展治理工作。强化秸秆禁烧工作,夏秋两季火点“零通报”。修订《南通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响应措施。开展空气质量“百日攻坚”行动,加强公祭日期间空气质量应急管控,有力保障了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二是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组织“十大”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清洁化改造,完成14项年度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任务。狼山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散货码头、危险品集装箱码头按要求完成了整改。完成了老洪港应急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立标等建设工作。完成了如皋长青沙应急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且获得省政府批复,并按要求完成了保护区标志建设等工作。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对我市2016年度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调查评估,评估结果整体上较2015年度有所提高。三是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印发实施《南通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完成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区域排查、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筛查及空间位置遥感核实(1924家)和农用地详查点位布设(土壤样点3785个、农产品样点1140个,划定详查单元445个)、样品流转中心建设、检测实验室选定等工作。完成全部水稻样品采集和制备,即将从实验室测试分析,无机土壤样品完成采集,正在制备。按要求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调查(评估)和采样机构申报。

(三)坚持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好。一是扎实开展系列整治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和《全省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精心组织,压实责任,合力推进“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2017年,关停化工企业128家(个)已通过验收。化工园区内企业324家,入园进区率55.4%,比上年提升6.5个百分点。2017年11月“三行业”整治全面启动后,当年51家企业断电断水停产,其中34家企业完成“两断三清”、关停拆除污染工段的整治工作。2018年一季度,各地深入整治企业指导动员,以消灭污染为目标,按关停污染企业、关停拆除污染工段、淘汰落后工艺装备等方式靶向清除,108家企业整治达标。二是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推进如皋市同源三期扩建工程、如皋恒发提标改造工程、海门灵甸二期扩建工程、市开发区二污扩建工程,2017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3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161.8万吨/日。推进启东金阳光项目、如皋九州项目建设,新增危废处置能力3.5万吨/年,全市危废集中处置能力达10.32万吨/年,是“十二五”末的5.4倍。三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2017年,出台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方案,稳步推进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全市累计关停禁养区养殖场703家,关停完成率100%。开展健康养殖场示范创建,新增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20家。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化肥总用量(折纯)21.93万吨,化肥利用率平均达37%。积极开展农药械使用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精准施药技术,农药利用率达到39.08%。农村覆盖拉网式综合整治有序推进,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85套,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405吨/日,铺设污水配套收集管网721.51公里;建成畜禽粪便处置中心10座,能力1010吨,配套建设农户、田间蓄粪池3502个;新增垃圾房2106个。

二、下一步打算

虽然我市在沿江生态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制定实施保护规划。贯彻落实《南通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污染治理的难点重点为突破口,严守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通过水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协同保护制度保障等措施,建设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二是加强生态红线管控。开展生态红线区域环境质量和项目建设情况的摸底调查,严肃查处在生态红线区域内违规开发建设行为。落实生态红线区域管控措施、补偿制度,加大保护区资金扶持力度,项目化、工程化落实保护措施,打造生态红线保护亮点工程,确保全市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保持23%以上。三是强化沿江岸线保护。加快编制沿江共抓大保护“一张图”,加强沿岸生产企业、养殖项目和建设施工的管理审批。优化长江南通段生态格局,港口工业生产岸线逐步腾退转移,生活、生态岸线空间稳步增加,实现“三生”空间有序发展,长江干线及洲岛岸线开发利用率保持在50%以下。

(二)调整调优产业结构。一是推进263“减化”暨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把“减化”工作与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相结合、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相结合,落实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源头把控沿江化工行业项目环境风险。制定全市推进化工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全面提升全市化工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对全市化工企业排出关停、升级细化方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淘汰环保设施不达标、安全措施不到位的企业。加大投入,发挥技术改造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引导化工企业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升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优质化工企业综合管理、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水平。对全市现有化工园区进行改造提升,切实落实化工园区安全环保措施;强化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智慧化工园区试点,建成一批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二是开展化工、印染、钢丝绳“三行业”整治。强化日常监管,严把“三行业”项目准入关,鼓励企业实施安全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推进清洁生产。强化联合执法,对日常督查发现的问题,多措并举协同作战,做到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不添新账,不留死角,切实形成全面从严的执法合力。强化转型安置,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产业对接、政策咨询等活动,开拓企业转型发展思路,引导鼓励“三行业”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向先进制造领域跨界转型。同时,密切关注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情况,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关口前移、压实责任,确保安全“关停转”。三是强化环境执法监管。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继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加强环保与公安部门对接,完善证据收集和完善案件移送、会商和督办机制,高效推进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和行政拘留案件联合办案和移送。持续推进环境安全达标建设八查八改。开展2018年全市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对风险源库实行动态管理。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多发类型,开展2018年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市级环境应急物质库建设。根据五个“第一时间”和三个“不放过”的要求,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快速有效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三)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是全面巩固禁养区关停整治成果。加大禁养区巡查监管力度,及时组织“回头看”,动态掌握情况,杜绝出现“漏网之鱼”和“死灰复燃”现象,确保做到应关尽关、应拆尽拆。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深入开展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到2018年底,全市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3%,创建20家以上省级示范场。二是强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推进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落实畜禽养殖场养殖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督促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到2018年底,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75%以上,到2018年底,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三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主要农作物的应用,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总用量。到2018年底,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较2015年削减3%以上。四是推进农药零增长。加强重大植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开展精准施药技术研究,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及先进施药技术。到2018年底,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39%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2%以上。

(四)强化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一是编制《南通市湿地保护规划》。依据南通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编制全市湿地保护规划。同时全市将对2009年湿地调查斑块进行全覆盖监测,掌握其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湿地保护总体目标提供依据。根据省政府《江苏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意见,划定保护名录。二是开展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地做好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加强对自然湿地更好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全市进一步推进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重点推进10个重要湿地保护建设,提升我市湿地保护质量;同时做好退化湿地的修复工作,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三是加强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手段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深入普及湿地科学知识,通过采取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全民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四是强化各级政府湿地保护意识。每年将公布各地湿地保护现状,强化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守住湿地保护红线,同时将湿地保护纳入“四个全面”考核,进一步推动湿地保护工作。

(五)努力夯实保障措施。一是加大文化宣传力度。结合前期水文化遗产摸底调查情况,保护挖掘江海文化和沿江生态景观资源,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继续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月”“濠滨夏夜”“文化江海行”等主题活动,做强做优做精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开展“公众看生态”等系列主题活动,打造“通博士讲环保”“生态南通在行动”“环保之声”等栏目品牌以及生态文明公益广告展播,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全年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发播稿件500篇(条)以上。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201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万吨/日,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完成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规模9.2万吨/日,建设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1座。补齐危废处置设施建设短板,新增危废焚烧能力达到6.5万吨/年、填埋能力达到5.6万吨/年。补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短板,新增生活垃圾焚烧能力600吨/天,新增餐厨废弃物处置能力50吨/天。三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环保信用体系,完善评级机制,全市参评企业不少于3000家。加强环保与金融保险等部门合作,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推送信息,更大范围运用环境信用评级结果。严格落实《江苏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继续强化排污权交易工作,规范排污权交易价格行为。推进排污许可证发放,对已发证的15个行业加强管理,完成屠宰及肉类加工、合成材料制造等5个行业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

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南通市环境保护局

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