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新闻发布会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来源: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5-05-16 字体:[ ]

1.jpg

时间:2025年5月15日

地点:南通环境教育馆

发布人:

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 何 军

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 杨 斌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吕连港

主持人: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 万华

2.jpg

全文实录|

万华:各位新闻界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南通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将围绕南通市第二届生态文化月系列活动、南通市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和长江江豚与声学监测科普知识三个议题展开。

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同事,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何军、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杨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吕连港,他们将向大家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万华,今天的发布会由我主持。

首先,请何军处长介绍南通市第二届生态文化月系列活动方案。

3.jpg

何军: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各项部署要求,联合多部门深入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程,2024年举办南通市首届生态文化月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16项生态文化作品上榜省生态环境厅优秀作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为加快培育弘扬南通生态文化,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美丽南通建设,今年市委宣传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共同研究制订了《南通市第二届生态文化月系列活动方案》,主要分为生态文化精品呈现、长江大保护生动实践、生态科普创新体验三个篇章共10个活动,时间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现将相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2025年南通市生态文化月主场活动。计划6月上旬联合市委宣传部、如东县人民政府聚焦南黄海生态文化,邀请市民代表、企业代表、志愿者代表、媒体代表等参加,通过诗朗诵、故事讲述、歌舞、童谣、杂技、评弹等生态文化作品,讲好南通生态蝶变故事。今年主场活动将通过南通发布、南通生态环境视频号等平台现场直播,广大市民朋友可以提前收藏视频号,关注直播动态。

(二)南通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活动。计划5月下旬联合市委宣传部举办现场宣讲,推荐优秀宣讲员参加“江苏省第三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大赛”,后续将对优秀宣讲视频进行线上展播,并在全市范围组织巡回宣讲。

(三)“童声里的中国”主题系列活动。计划6月份联合市教育局通过环保童歌童谣演绎、制作发放绘本、录制“童声环保电台”、开展“童声+志愿”创新行动等系列活动,以青少年视角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四)“生态文学采风行”主题活动。计划6月上旬联合市文联组织文学作家、爱好者、志愿者等深入环保一线、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等开展采风创作,实地感受基层实践和动人故事,创作体现南通绿水青山的文学作品。

(五)第二届“大美长江 我是行动者”主题活动。计划5月下旬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邀请省内外沿江环保组织、志愿者等齐聚南通,通过发布项目宣传片、发起倡议、开展护江行动等环节,讲述各地共同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生动实践。

(六)生态环境志愿者“进百校下千村入万户”活动。计划6月份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教育局走进南通高校,通过倡议发言、访谈交流、赠予书籍、互动问答等环节,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师生心田。

(七)“长江大保护 绿色共成长”健康胶囊活动。计划6月1日联合市教育局、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学生、志愿者等采集水、空气、土壤样本,监测数据制成胶囊灌制封存在“江豚瓶”,同时记录孩子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反映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

(八)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计划5月22日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通过生态修复共建联盟签约、典型案例介绍、野外观测活动等形式,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宣贯《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九)“网络同心 生态同行”主题活动。计划6月中旬联合市委网信办邀请网络大咖、媒体代表等,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等形式,为南通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

(十)“青山书角”亲子环保主题活动。计划6月上旬联合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组织亲子家庭参观南通环境教育馆、开展环保亲子互动游戏和“青山书角”生态阅读,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部门联合、市县联动,组织开展好第二届生态文化月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打造南通生态文化月品牌。关于后续具体活动安排,我们将在“南通生态环境”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布,同时设置开通专栏,集中宣传展示活动成效,也欢迎广大市民朋友收藏关注、参与其中。

万华: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面请杨斌处长介绍南通市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4.jpg

杨斌: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们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强调,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贯彻省厅党组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市生态环境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南通市加快推进沿江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多措并举守护南通生物多样性之美。下面简要介绍下我市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是构建生物多样性智慧观测网络。我们以“沿海生态带”“沿江生态带”为主线,筛选出13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建成“一横一纵+”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一横”表示南通长江流域旗舰水生生物保护带、“一纵”表示南通滨海珍稀候鸟保护带,“+”表示里下河湿地、港闸农田等内陆热点区域)。近年来,持续增加高精尖观测设备技术投入,逐渐构建水陆空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空网”助力。利用高空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低空核查,定期对重要生态空间开展系统监测。“陆网”强基。建立2座生物多样性观测站,野外布设10处生物多样性固定观测样地、4处远程传输红外相机监测点、48处普通红外相机监测点,10处鸟类智能监测站点、2处鸟类鸣声智能监测点,开发应用南通市鸟类智能监测系统。“水网”扩能。开发应用长江江豚和伪虎鲸智能监测系统,滨江片区布设2艘长江江豚声呐智能监测船、海门东灶港布设1艘伪虎鲸声呐智能监测船,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设立环境DNA监测点50处。

二是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不断探索“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对受污染、受损害、受破坏、受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积极适度的人工干预,有机串联零散分布的生态区域,为生物栖息、繁衍和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通道。南通军山、启东长江口北支(崇明岛北岸)入选省级生态岛试验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名单,如皋长江“生态岛”被纳入省级EOD项目库。初步评估显示,生态岛试验区项目实施在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等方面产生明显效益。利用南通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全市范围内实施一批岸线修复工程,打造高品质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如东依托滩涂自然湿地建设勺嘴鹬保护区高潮位栖息地,为鸟类栖息、迁徙中转提供重要场所;海门高标准推进青龙河综合整治,开展蛎蚜山牡蛎礁生态保护修复及人工增殖放流,打造全省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林”,变“环境短板”为“生态样板”。

三是汇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力。我们在全省率先建成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馆,借助图文展示及互动体验方式,提升市民群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氛围。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团体的专长,积极搭建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的交流平台,统筹运用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力量,共同探讨物种栖息地保护,生物观测装备应用,分享观测技巧,共享长江江豚声学智慧监测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的“生态+”观测与保护新模式。在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幸福驿站共同见证江豚湾里的“喜笑颜开”,直播近两万人次点赞;将五山滨江片区列入“游江海 享生态”“体验路线,带领公众实地体验,让公众深刻感受南通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和南通生态文化的特色魅力。以“长江生态修复保护,守护长江渔业资源”为切入口创编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在今年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南通现场演出。

截至目前,南通市共记录生物物种3983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313种、陆生脊椎动物349种、陆生昆虫1182种、水生生物113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保护物种共计94种,列入IUCN珍稀濒危物种共计87种。全市物种数量较2019年增加了475种,其中短嘴金丝燕为江苏省新记录鸟类。此外,“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连续5年现身南通沿海;长江江豚、伪虎鲸、勺嘴鹬等珍稀濒危物种频繁现身,种群数量不断扩大;销声匿迹多年的猪獾、萤火虫、豹猫,在江海大地上恢复了踪迹。这些“明星物种”一次次的到访,无一不标志着南通市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与水平,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加强交流合作,依托科普体验馆,构建起研、教、游深度融合的复合型科普教育基地。一是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空间连通性,打通动物迁徙和鱼类洄游通道,串联沿江沿海自然保护地以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构建江海生态廊道。在沿江沿海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针对勺嘴鹬、黑嘴鸥、水雉等重点珍稀濒危物种,因地制宜建设物种保护点。二是夯实生态监管能力。持续深化红线监管力度,加强疑似破坏行为监控评估,推动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交办、核查上报和整改销号。强化生态执法能力,深化部门协作共建共治,加大对各类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持续开展热点区域观测,动态更新观测成果,掌握变化趋势。三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推进省级试点项目有序建设,突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成效。加快推进军山生态岛和启东长江口北支(崇明岛北岸)生态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区域生态空间的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万华:下面请吕连港研究员介绍长江江豚与声学监测相关科普知识。

5.jpg

吕连港: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将围绕长江江豚这一珍稀物种,为大家介绍其保护现状以及声学监测技术。

一、长江江豚的概况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鲸目鼠海豚科淡水豚类,体长1.2~1.9m,体重45~65kg,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头部钝圆并具回声定位功能。无背鳍,繁殖周期约12个月,妊娠期9~11个月,以鱼类为食,寿命约20年。长江江豚在中国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水域(湖北宜昌至上海)和两个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与洞庭湖中,喜欢栖息在自然泥沙质的近岸水域,且喜好在江河、江湖交汇处和沙洲附近等水域处活动。长江江豚是唯一生活于淡水的江豚物种。2021年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一;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二、长江江豚的保护

一是法律政策保障。2021年2月正式实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长江江豚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志着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配合《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构建起从捕捞监管到栖息地保护的全方位法律屏障。自2020年起实施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政策,有效遏制了非法捕捞对江豚食物链的破坏。数据显示,禁渔后长江鱼类资源量恢复38%,为江豚种群恢复奠定基础。2023年启动的“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划定了20个江豚重点保护区,通过拆除非法码头、恢复岸线等措施,已重建120公里适宜栖息带。二是科学保护实践。包括迁地保护网络(建立天鹅洲、何王庙等8个迁地保护基地,形成“干流-支流-湖泊”三级保护体系)、栖息地修复工程(实施水系连通项目,建设生态护坡,投放人工鱼巢,重建沉水植被带等)以及智慧监测系统(部署声学监测浮标、无人机巡航和AI识别技术,实现对江豚活动的24小时动态追踪)。三是保护成效显著。2025年科考数据显示,长江干流江豚数量回升至1240头,鄱阳湖种群突破570头,首次实现自然种群正增长。这支古老的水中精灵,正见证着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解的智慧。从唐代诗人笔下的“江豚吹浪立”到现代保护区的声声豚鸣,长江江豚的命运转折诠释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内涵。保护工作仍需攻克栖息地连通性、污染物治理等技术难题,但种群数量“止跌回升”的拐点已然显现,这既是生态修复的里程碑,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起点。

三、长江江豚声学监测

一是声学监测原理。为了觅食、探测障碍物,长江江豚可以在水下发出声音,所以我们可以对江豚进行声学监测。长江江豚的回声定位信号具有独特的声学特征,适应其栖息的浑浊淡水环境。掌握长江江豚的发声信号特征,是研发长江江豚实时声学监测设备的重要基础。监测设备的工作频率必须涵盖长江江豚发声频段。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长江江豚的回声定位信号的峰值频率分布较为分散,其信号频率范围通常在70kHz至160kHz之间,在100kHz~120kHz数量最多。单个脉冲持续时间小于100μs,脉冲间隔平均为50.1±35.3ms。脉冲间隔随行为变化,觅食时缩短至10~20ms提高刷新率。江豚的发声具有方向性,声束宽约10~15°,结合头部运动实现三维探测。二是声学监测系统构成。长江江豚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由前端声学监测设备和声学监测管理平台构成。声学监测设备主要由水听器阵、水下主机、水上主机、供电模块、外围设备组成,实现水下声音采集、处理识别、存储、通信、自主供电、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的系统的功能。其中水听器阵将水下声信号变为电信号;水下主机实现4通道信号的采集;水上主机处理水下声音、识别出长江江豚发声、存储原始信号和与云端系统实时通信;供电模块为整套设备提供电能;外围设备提供一些安全保障的功能。声学监测管理平台实现对前端设备的管理功能以及监测结果的展示功能。三是声学监测的意义。首先,可以明显提升监测长江江豚的时效性。以往科学家对长江江豚的监测采用人工目测、拍照以及摄像等手段,记录并估算种群数量以及识别个体。该常规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开展行为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便于对个体进行识别;缺点是会受光线条件和人工经验的限制,耗时费力,无法连续开展,难以获取动物的运动情况。实时声学监测是在监测现场实时采集分析水下声音数据,得到其中的江豚的发声情况,并实时的将监测结果回传,进而可以实时获取周围长江江豚的出现时间和数目等信息,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时效性。其次,可以实现对长江江豚长期、连续、实时的声学监测,不受光线、天气等的限制。监测设备获取了长江江豚的出没时间、位置和数目,可为分析该区域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迁移规律提供了支撑,监测结果还可以为保护区的精细划分及人工设施的合理选址提供科学依据,为长江中江豚与人类的和平共处提供支撑。

谢谢大家!

万华:下面,记者朋友们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谢谢!

南通日报社:我们关注到第二届生态文化月主场活动将在如东举办,今年的主场活动跟去年相较有什么不同和特点吗?

何军: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第二届生态文化月主场活动与去年相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市县联动更加凸显。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探索推进宣教一体化建设,凝聚市县合力,提升工作水平。从今年春节后,我们便开始谋划此次主场活动事宜,经过多轮会商,今年在举办方式上作探索创新,进一步凸显市县联动,拟定由市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如东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场活动设置在如东。二是活动主题更加鲜明。今年主场活动将聚焦大美南黄海主题,通过诗朗诵、故事讲述、歌舞、童谣等多种形式,讲好海洋生态文化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三是文化作品更加丰富。近年来,各地依托艺术团体等平台资源,加快推进生态文化“一地一品”建设。本次主场活动将融入如东杂技、启东评弹等地方特色元素,集中展示一批优秀生态文化作品。目前,主场活动各项筹备工作正在加紧推进,预计6月上旬与大家见面,敬请关注,谢谢!

南通电台:目前2套长江江豚水下声呐智能监测设备的监测结果如何?

杨斌: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截至2025年5月12日,根据南通市长江江豚智能声学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已监测并记录到长江江豚共计9659头次。从位置分布来看,龙爪岩监测点记录到长江江豚2538头次,而梵音广场监测点则记录到7121头次,这一数据表明,长江江豚在梵音广场周边水域的活动相对更为频繁。从时间分布看,白天时段(6时至18时)监测到长江江豚4537头次,夜晚时段(18时至次日6时)则监测到5122头次,这显示出长江江豚在夜间更为活跃。通过对两个监测点各月份监测到的最大头次以及5分钟内同时出现的最大值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推测,监测水域内的长江江豚数量应不少于14头。

南通电视台: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馆的建设内容和亮点是什么?

杨斌: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南通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馆为全省首个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体验馆,自4月23日起开始对外试运行。迄今为止,已成功接待了15个团队批次和5760名游客。

体验馆以“通达自然”为主题,集主题展览、自然景观与生态体验于一体。一层设有“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展区内容丰富,涵盖世界环保足迹、中国环保历程、近代环保先声、沧桑巨变、共生环保、低碳生活、美丽南通和履约筑梦等8个主题;二层则是“南通市生物多样性专题展”,包括遨游长江、踏歌滨海、寻迹山林、锄禾耕田、共筑绿城和万物和谐等6个展区。

我们还特别设计了16个网红打卡点。一层设有8个,具体包括:《近代环保先声》幻灯机、《共绘彩色家园》涂色角、《垃圾都去哪了》拍拍墙、《江海的呼救》环保艺术、《“骑”心协力向未来》滨江骑行、《呼吸会产生多少CO2》测试区、《“碳”路者》打卡点、《一起“趣”植树》留言区;二层同样设有9个,具体为:《鹬见南通》联动条形屏、《逆转时光》物种保护沙漏、《我家在长江》标本年轮、《江豚生成计划》绘画投影、《旅鸟驿站》模拟飞行、《寻迹山林》沉浸体验、《种子星球》翻翻乐、《万物共生》360°环幕影院。

万华:由于时间关系,本次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结束。如果记者朋友对发布内容需要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可以和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宣教中心联系,由宣教中心统一扎口协调安排。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出席和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