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南通市及海安、如皋、如东、通州、海门等5个县(市、区)成功上榜。
南通,位于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处,拥有长江岸线166公里,自然生态本底条件优越,是长江奔流入海前"最后一站"。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上半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1.8%、全省第一,省考以上断面优 Ⅲ 比例保持100%、全省第一。长江江豚逐浪嬉戏,野生麋鹿在沿海"安家",珍稀鸟类频繁"做客",生态南通"朋友圈"持续壮大,生态文明建设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一幅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秀美画卷沿着江海岸线徐徐铺展
绿色低碳发展阔步提速
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440个陆域、131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打造沿海"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标杆区。通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探索建立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一镇一策"管控措施。印发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2022年全市总投入3.1亿元,完成238项中高费改造项目。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开展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加快实施绿色化清洁化改造,每年减排废水20386吨、颗粒物0.21吨、二氧化碳1336.7吨、 VOCs 27.44吨、固废7.99吨。
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实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图景。海安通过构建生态化排灌系统、创新循环利用工程、实施导流生态修复、改变传统耕种模式,在省内率先探索"退水导流+尾水循环"的农田退水治理"四模式",2022年汛期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同比改善7.7%-48.8%。海门投入4亿元,开展入江支流青龙河综合整治,推进疏堵并举、退进同步、拆建结合,打造沿江1.2公里、30万平方米生态绿地,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美丽蝶变,获评全省首批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典型案例。
突出环境问题有力化解
南通在全省率先开展环境信访"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建设试点,组织乡贤能人等参与基层信访矛盾化解,2023年上半年省、市级以上信访量同比下降55.4%、46.7%。通州推行"红色网格+乡贤调解"党建联盟,下好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一盘棋",探索化解环境信访矛盾新途径,提升基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海门建立区、镇、村、党员代表"四级联调"体系,依托"环保老娘舅工作室""宅上党小组"开展环境纠纷调解,开创"党建+环境信访多元化解"新格局。
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完善
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政策改革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2022年环境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进度居全省前列,全省率先完成12个涉危涉重园区(片区)三级防控体系建设。通州打造全市首个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基地,开展长三角首例长江船舶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件普法宣传,以"有价"赔偿护"无价"生态。如皋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建成"企业厂界﹣园区边界﹣区内水系"三级防控体系,明确预警级别、响应主体、部门联动等措施,强化"一区一策一图"联动。
涉复通州基地设立仪式观摩活动
沧桑巨变处,青绿江山图。下一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以此次省生态办通报表扬为新的起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扎实的举措、更优良的作风,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同向发力、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