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提案提出者:

寇连枝

建议/提案号:

第 0181 号

标题:

推进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

建议/提案内容:

情况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攻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一些地方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污染源增加、污染物增多、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深,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居住环境.、身体健康,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探索适合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方式,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市农村生活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生活垃圾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如人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待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够科学,传统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逐渐被高投入、高污染的化学农业所替代。秸秆利用转化产品附加值低,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作业操作困难,露天禁烧后部分秸秆被推入河道成为水体污染源。

2、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保科技支撑薄弱

农村环境保护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普遍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尤其缺少处理效果好、工程投入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维护简便、深受农民欢迎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农村环保方面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各种示范、试点创建区域的水环境治理,村级投入能力弱,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需要。另外,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较少。

3、镇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率较低,工业污染源防治仍需加强

镇村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依然得不到有效收集。农村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就直接排入周围水体,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农村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水平较低,达标排放稳定性不高;一些地区还有较多企业分散在园区外,监管难度较大。

具体建议:

二、我市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1首先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农户房前屋后和村巷柴草杂物、塑料袋等积存垃圾、河岸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散落垃圾,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问题.2、清理村内沟河。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常识宣传,引导农户规范排放生活污水。以房前屋后河沟排水沟为重点,清理水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3、整治村内公共空间和农户庭院环境。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引导群众绿化村庄、美化庭院和居室。有序推进通村道路、入户巷道和庭院硬化。4、加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我市各地要继续完善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积极鼓励乡镇民营企业大幅增加环保投入标准。要根据“污者付费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要逐渐取代农村无偿用水状况,在经济上激励乡镇节约用水,减轻用水压力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同时加大农村社区污水综合利用和资源化程度,建设“污水净化与资源化生态工程系统”,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既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又增强土壤肥力,形成一种适合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的技术。5、优化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开展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强化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要大力推广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在农村开展“变废为宝”环保行动,总结推广秸秆还田高产示范方建设经验,扩大秸秆肥料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鼓励、扶持秸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培育经纪人队伍,建立比较完善的秸秆收贮体系,积极扩大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业原料化利用、农业生产基料利用、饲料化利用、草制品利用等项目。6、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府要将投资重点放在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工程、营养元素植物带控制生态工程、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生态工程等,从根源上制止农业面源污染,改变以往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生态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体现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加强新型高效肥料、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控技术、畜禽粪污低成本治理技术、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7、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责任中,将考评与领导人业绩挂钩;二是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建立城乡一体的城乡污染治理的制度。建议由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保障长效管理,避免职能交叉,协调困难。8、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法律约束力。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借鉴苏南地区乡镇设置专门环保工作机构,在村配置了环保宣传员,人员设备经费全部纳入财政管理的做法,开通农村环境污染24小时举报电话,受理农民群众对环境污染的投诉和举报。9、加大环保创新力度,完善经济政策体系。探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交易平台;研究完善上下游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加强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建设,树立“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罚”的绿色信任导向;研究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促进农村环境风险管理。10清洁村庄以自然村数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市县在整合现有渠道相关资金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村庄清洁行动。加大环境污染处罚力度、对那些责任主体明确的污染大户加大处罚。对屡教不改的坚决关、停。加大市、区、乡镇、村庄的资金投入、使环境治理有“米”下锅。必须监管好投入的资金专款专用。

承办单位:

主办:

农业农村局

协办:

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答复日期:

2020-04-20

答复内容:

市农业农村局:

经研究,现对寇连枝委员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的提案提出如下会办意见,供你单位答复提案提出者时参考。

一、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

一是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执法“亮剑”行动,保持执法“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高压态势。对生产工艺相同、污染物性质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村中小企业,单独或依托工业园区(集聚区)以及治污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建设集中式的污水处理设施,打造工业污水处理“绿岛工程”。同时在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未覆盖的地区加强沿河及支流污水排放量较大单位的管控,建立废水(生活污水)临时收运处理设施,严防废水直排河道。

二是深入实施全流域水环境整治。按照轻重缓急,把工作力量从主要河道向支流、从一二级河道向三四级河道延伸,摸清污染源头,一河一策,分类治理,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组织开展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排查识别,建立名册台账,突出抓好源头污染管控,研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并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纳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评体系,按季度进行考核督查,压实属地农村水环境治理责任。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一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传播。一方面依托主流媒体宣传环保科普知识、环保法律法规,定期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促进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扩大环保宣传力度,扩大南通环保微信公众号“南通生态环境”的影响力,与江海明珠网、南通发布、濠滨论坛等新媒体合作,开设环保新闻、政策法规、环保科普、环保执法等栏目,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知晓度,积极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动员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环境,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结合秸秆禁烧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法制意识。根据农时特点,每年夏秋两季秸秆禁烧期间,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有线电视、宣传车等多种载体开展宣传,张贴、发放《致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制作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的动画在电视台播放,媒体曝光焚烧秸秆的违法行为,让农民知道焚烧秸秆的危害性,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规范广大农民的行为。

二是有效引导村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利用好现有品牌,如公众看生态,环境守护者活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等,将活动深入化,持续化。进一步创新形式,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确保应开尽开,看生态面对的群体向农村倾斜,让村民亲身体验生态南通建设的成效,感受“污染容易治理难”及“保护环境,重在参与、贵在行动”的道理。

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注重提升农村网格员巡查能力。推进网格员培训进乡村,对培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指导工作,提升培训质量。在南通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南通生态环境”定期推送热点资讯,开设法律法规普法专栏,提升宣传效果。设立举报投诉热线、曝光村庄环境死角及不文明现象。

三、加大环保创新力度

积极推进和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一是做好总量指标审核和排污权交易的衔接工作。出台《关于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指标审核与排污权衔接工作的通知》,理顺总量、环评、许可之间关系,节约环评审批时间。二是推进排污权指标评估工作。为确保排污权数量的真实性、准确性,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本区域可交易排污权进行梳理评估。三是探索激活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会商排污权交易工作基本流程,指导企业完成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

完善上下游环境资源补偿机制。2016年12月,市政府办印发实施《关于调整全市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断面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补偿范围,增加14条河流、26个断面,考核断面累计达36个(包括10个省级生态补偿断面),覆盖到全市重要的清水通道、主要入海河流、入江支流和各市考以上断面所在的重点河流,涉及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并实行按月监测,定期结算通报,倒逼属地加强水环境治理力度。

加强企业环保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倒逼企业改善环境行为,通过企业信用评价和引导绿色发展,让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在推动减排降污、促进绿色发展、改进环境行为等方面发挥“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成为我市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按照《南通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加强与保险公司、县市区生态环境局的沟通,不断总结环责险工作经验。2019年9月份,与市银保监局、市金融办、保险行业协会等共同组织召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进会,商讨进一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具体举措。加大环责险的宣传力度,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共保体联席会议,研究分析环境污染责任险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19年10月,在省生态环境厅的部署下,积极组织市辖区内办理环责险的企业进行环责险补贴申报,市区辖区内企业累计申报环责险补贴19.01万元,全市办理环责险的企业累计申报补贴200余万元。

四、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严格依法监管畜禽粪污处理,将畜禽养殖污染纳入日常环境检查、网格化监管工作范围,采取随机抽查、例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有力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秋季开展秸秆禁烧工作。按照市秋季秸秆禁烧督查巡查工作方案,启用无人机航拍、走航车监测等方式开展巡查,确保完成秸秆禁烧保障工作。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2020年4月20日

联 系 人:徐思敏

联系电话:59002810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