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沿江生态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的对策建议
累计次数: 字体:[ ]

建议/提案提出者:

余建华

建议/提案号:

第 0383 号

标题:

关于南通沿江生态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的对策建议

建议/提案内容:

情况分析:

从全程参与市政协关于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专题协商调研走访活动,及政府相关部门工作进展交流中了解到长江南通段沿江地带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一是实施沿江大开发时期,沿江县市区跨江合作与江海联动的成效显著,从如皋港到启东寅阳的沿江地带基本形成现代物流、船舶海工、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园;二是近年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以狼山风景区为核心打造特色城市森林公园,沿江生态修复与绿化整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岸线清退和杂乱整治的力度空前,以森林旅游节为标志的环境改善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绿色生活的幸福感指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指日可待。

但对标《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及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规划目标,南通沿江地带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生态和生活岸线比例亟需提高;工业开发用地量偏大、密度偏高,且生态绿化质量及安全等级偏低;生态环保设施建设“邻避效应”较明显;行政区及政府部门之间的长效协调管理体制亟待改善,应坚决杜绝违规占用河道、围垦滨江湿地现象。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遏制各类工农业污染,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是南通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就南通沿江生态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提三点对策建议,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具体建议:

1、科学保护沿江生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建议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生态空间结构模型,构建南通沿江生态旅游+绿色循环产业+宜居城镇融合发展的多维发展模式。以2020年底完成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及“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近期落实“三线一单”规划目标和实施要求,统筹确定长江南通段岸线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区划,从空气质量、地表水质、土地利用效益、废水废物处理等强化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等分区管控原则。中期围绕长江北翼“绿色臂膀”战略定位,有序淘汰沿江2km范围内的高污染、高风险、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因地制宜恢复绿化或湿地,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控面源污染,建构沿江现代田园综合体链,形成城乡融合创新带。远期南通沿江构建“两廊三园、五片六区”的生态绿色发展的战略空间格局。其中“两廊指沿江生态绿色廊道和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廊;三园是指生态休闲森林或湿地公园、绿色制造产业园、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五片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源生态涵养片、长江沿岸鸟类栖息生态湿地保护片、美丽乡村现代生态农业片、城乡融合的田园城镇生活片、滨江绿色生态与智慧产业片;六区是长江口江海风情景观区、苏通大桥航母公园、狼五山森林公园、濠河与运河文化景观区、沪通长江大桥生态休闲观景区、长青沙开沙岛田园风光与运动体验区。2、策应融合发展机遇,促进创新开放发展。南通市委第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接轨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建议南通沿江地带采取生态“圈层式”布局、“梯度式”分区、“绿色化”产业、“补偿式”盈利、“制度化”协作等多维发展模式。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建设流域生态带的经验,策应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呼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等战略机遇,科学谋划南通沿江地带国土规划体系,有序压缩生产空间占有岸线比例,严格控制新增生产用地,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生态负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生态+”发展战略,采取搬迁转移、退二进三的土地置换等方式优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溢出与科技转化,创新发展沿江生态经济,培育绿色循环产业链条,提升沿江地带产业结构能级,构建跨区域分工协作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打造长三角北翼的“绿色臂膀”。3、打破行政分割藩篱,健全协调监管机制。沿江生态带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技术层面看,建立沿江地区生态环保信息数据库,加强环保联防联控的联动协作机制应该不是问题,但现有行政区经济、财政体制、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及不够健全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因素作用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外部性作用明显,协同治理的合作各方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常因竞争博弈而产生分歧,导致生态环境政策落地难。因此,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新机制,构建环境分区管制和风险分区防控体系势在必行;按中央“生态红线”追责要求,严格落实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考核问责力度,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制定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和执行政务公开制度,方便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承办单位:

主办:

生态环境局

协办:

自然资源局,发改委

答复日期:

2020-06-15

答复内容:

余建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南通沿江生态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的对策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把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强化规划源头保护管控,系统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健全完善区域协调监管机制,推动沿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源头管控,努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双评价”,优化沿江生态城镇带、内陆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空间布局。出台《南通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南通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绘制沿江保护规划“一张图”,努力把长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优化空间格局。以调高调绿调优为导向,将长江岸线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由48:3.5:48.5调整为39:10:51。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3+3+N”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加快构建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编制“三线一单”,从空间布局约束等方面,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指南,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刚性管控。系统构建“一带三网多点”的沿江绿化格局,新增长江沿岸绿化造林面积6626亩。打造特色示范。推进以五山、五水、五洲为重点的沿江生态涵养区建设,下大决心解决“重化围江”问题,对全市化工企业开展全面体检,加快沿江重点规划区内化工企业搬迁;整体搬迁南通港狼山港区集装箱和散货码头,建成南通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打造岸线14公里、面积17平方公里“城市客厅”。积极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将海永、启隆融入崇明岛规划范畴,共同建设生态型城镇圈。

(二)坚持系统治理,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出台《南通市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围绕两大战场、四大领域,全面打好八大攻坚战。持续开展不达标断面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区域开展现场督导帮扶。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濠河及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水质总体达到Ⅲ类。市、县全部组建水务公司并实体化运作,推进污水处理“建、管、用”一体化管理。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坚持“治企、管车、控煤、降尘、禁烧、联防”12字方针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积极开展系列蓝天保卫行动、大气“1+6”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工业行业VOCs排放量较2015年减少30%以上。深入开展市区扬尘整治“654”专项行动,从信用、税收、行政处罚等方面严控施工单位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综合治理,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实现县域全覆盖。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完成土壤污染源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和农用地详查布点核实。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推进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估和修复治理。开展打击进口“洋垃圾”专项行动,实现全市固废零进口。开展危废“去库存”行动,削减72%库存危废。开发危废转移电子联单系统,实现对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监控。抓好危险废物基础设施建设,危废处能从2015年末的1.83万吨/年提升到23.71万吨/年。

(三)坚持统筹监管,着力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坚持污染防治攻坚“月点评、季考核、年述职”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季度召开长江大保护暨污染防治攻坚推进会,统筹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印发《南通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明确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年度重点任务。定期召开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长江大保护专题会议等,横向交流会商各项工作的阶段性进展和问题。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双随机”监管,实现突击检查、交叉执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四个“常态化”,2019年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68件,处罚金额8671万元。完善司法联动机制,强化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行政拘留的有序衔接,侦破环境类案件58起。落实网格化监管体系,环保网格和社会综合治理网格有效融合,夯实基层环保工作基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省内率先建立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覆盖全市各行政区域和主要河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形成“南通模式”,累计缴纳赔偿(修复)保证金逾1亿元,破解“企业污染、公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深入推进环保总监制度,全市583家重点排污单位环保总监配置到位。强化环境失信行为公众监督,在《南通日报》“曝光台”等栏目累计曝光问题138个。深化环境信用评级,落实企业环境信用通知与降级制度。

二、存在问题与下一步打算

近年来,长江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沿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依然较大,污染防治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持续推进沿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加快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重点发展“3+3+N”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深入引导一批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围绕沿江特色亮点工程、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流域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梳理储备,建立全市长江大保护项目库并进行动态调整,首批梳理出26个项目、总投资107亿元,定期调度、全力推进项目落实。加快推动滨江、任港湾、五龙汇及沪通长江大桥周边等重点片区建设,争取形成更多精品工程和城市名片。

(二)持续推进沿江生态林建设管护。突出“三网融合”,实施大规模增绿、抢救性复绿,为长江镶上更多“绿宝石”。一是构建“生态网”。切实推进沿江堤岸100米范围内的“线型”林带向500米范围内的“面状”网格发展,着力提升沿江区域的村庄绿化美化、道路河道绿化,构建沿江绿化“生态网”。二是打造“示范网”。坚持“科技兴林”“试点示范”,强化造林树种的选择与配置、造林措施、营林技术、景观保育、林带配置技术等科技支撑,着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造林模式。三是探索“管理网”。根据省统一部署,在海门市开展沿江绿化“林长制”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护机制,实现沿江绿化管护“网格化”、管理“目标化”、考核“绩效化”,切实巩固沿江造林绿化成果。

(三)持续推进沿江生态环境有力改善。加快沿江生态涵养区建设,编织全市域沿江生态绿腰带,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强化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施工扬尘、柴油货车等治理管控。全面落实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加快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坚持截污控源、生态活水、清淤疏浚同步发力、标本兼治,落实好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深入开展危废处置专项整治行动,继续保持固体废物“零进口”。

(四)持续推进沿江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加快推进上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整改销号工作。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推行普法式、提醒式执法,提升标准化、科技化水平,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三年建设规划,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深入实施环境基础设施三年建设计划,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着力补齐固废危废处置能力短板。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推进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深化环境信用评级、环保总监、环境失信行为公众监督等制度。

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2020年6月15日

联系人姓名:卜小鹏

联系电话:59002819,13912866612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