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石鹬迅疾奔走于泥滩,伪虎鲸逐鱼觅食于浪尖……南通海门蛎岈山国家级海洋公园附近的生态景观屡获新闻报道。地处南黄海沿岸的蛎岈山,入水为礁,出水为岛,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为丰富地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这些频繁出现的可爱生物,不仅彰显了海门沿海物种丰富度的显著提升,更是对海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极大鼓舞。
近日,为推进蛎岈山海洋公园水生态治理、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联合区交通运输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南通海警局海门工作站、蛎岈山海洋公园管理处等多个部门,对蛎岈山海洋公园生态保护情况开展联合行动。
万丈“蚝”情,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当日上午,联合执法队伍受邀参加“牡蛎礁生态修复及增殖放流活动”。在东灶港码头,用于增殖的100万片附苗牡蛎壳、5000个牡蛎壳袋和2万个牡蛎簇礁体经现场验收后,被运至蛎岈山增殖地点,在低潮时,被投放至退化的礁体表面进行固定。牡蛎礁生态保护修复及人工增殖放流项目总投入约882万元。自2022年以来,蛎岈山海洋公园先后放流94.3万尾大黄鱼和6.88万尾大黄鱼标志鱼,有效维护近岸海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人形“绿盾”,护好万千生灵美家园
波涛滚滚、一碧万顷,袅袅春风裹挟着潮水的湿意扑面而来,隐于海波中的蛎岈山影影绰绰,娇怯又隐秘。龙形栈桥蜿蜒曲折,宛若神龙游水,连接天与地、人与海。这样的美景,让执法人员感叹“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蛎岈山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竖起绿色盾牌,为珍稀生灵的家园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看!他们动作利落地在检查点位放置好无人机,部署各路兵力,通过人员巡查、无人机侦察等方式,重点检查保护区周边非法采砂、捕捞、侵占湿地、非法排污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切实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有效规范用海秩序。经检查,未发现废水排口、固废堆放等违法违规情况。
近年来,海门区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多管齐下推进全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在近岸海域投资15210万元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覆盖农户10026户;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55公里,大幅提升污水收集处置能力,有效控制内陆污染物排放入海。2022年全年,海门区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7.2%,位居南通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