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南通市召开“六五环境日”新闻发布会,发布2021年度南通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通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系统强服务优执法相关情况。
会上获悉,南通市去年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22天,优良比率88.2%,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16个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为14个,占比87.5%,同比增加12.5个百分点,水质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崇川、通州分别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一幅“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动画卷正在江海大地徐徐展开。
2021年,是南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一年。“发展与保护本是一体,执法监管和服务发展都是生态环境部门应尽之责。”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炜介绍,近年来,该局坚持“依法依规监管”与“有力有效服务”相结合,在严格执法方面,通过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等重点专项行动深入推动治污攻坚,并在省内率先出台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实施意见,充分运用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构建市县互通、共享融合的监测监控大数据平台,推进排污单位自动监测监控“五全”建设,为非现场执法监管夯实数据支撑。
守护长江,“植”此青绿。临江而立,南通坚持绘制沿江共抓大保护“一张图”,沿江生态岸线占比由2018年的48.5%提高到54%。大力整治“化工围江”问题,累计搬迁沿江化工企业495家,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园区外化工企业“清零”。生态优先,全市高标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10个特色示范段全面建成,在全省率先建成四级林长制体系,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659亩。纺织印染、船舶海工都是南通的“当家产业”,在打造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方面,一份《南通市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推动着纺织印染、化工等八大重点行业改造提升,包括对重点行业进行“一行一策”绿色化改造,对优质企业“体检”、细化服务企业的各项举措。重大项目上,南通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盯到底”的服务机制,推动南通港总规、通州湾三港池码头工程、海太过江通道等重点项目环评获批,压降项目审查时限,创新建立市级“总量调蓄池”,强化环境资源要素保障,从而差异化支持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得到广大企业的一致好评。
“今年环境质量主要目标是:PM2.5平均浓度降至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7%;地表水国考、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分别达到93.8%、94.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南通市副市长王凯用数据立下绿色目标。
接下来,南通将聚焦绿色发展,坚持标本兼治,年内实施大气、水、土壤和地下水等治理项目2600余项,并结合严格执法监管,实施环保公安“融合战队”利剑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努力绘就“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动画卷,让绿色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