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宣读本次结对共建的队伍,分别为:‘溯源先锋攻坚队’、‘执法攻坚突击队’、‘监测监控攻坚队’、‘巡查护水攻坚队’,四支队伍在授旗后将围绕北凌新闸断面开展海安、如东两地水环境的联建联防联治,助力跨界河流水质提升……”如东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季根林说道。
近日,海安、如东两地在国考北凌新闸断面开展水质攻坚提升结对共建启动仪式,由海安生态环境局、如东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海安市老坝港滨海新区、如东县栟茶镇以及两地的农业农村局、水利水务局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党员治水先锋队,合力构筑起水质攻坚提升“红色堤坝”,共赴三年之约。
结对共建促融合,打造特色“聚能环”
同饮一江水,共治一条河。北凌河全长51.21km,自西向东流经海安市4个镇区及如东县栟北垦区后至北凌新闸汇入黄海,是引淡排咸入海的重要河道。流域水稻种植面积约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约1.2万亩。北凌新闸断面位于北凌河末端,作为十四五新增国考断面,担负着南通北部及盐城部分地区的排海、排涝、防洪挡潮等任务。
串珠成线,下好“一盘棋”。党组织的引领力、号召力、凝聚力强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质攻坚的整体进程。开展水质攻坚结对共建,将充分发挥两地基层党组织职能优势和纽带作用,打破机关、区镇等党组织之间彼此独立、相互隔离的“无形藩篱”,有效整合辖区涉水资源,汇聚起强大的党组织力量,打造“如海毗连”紧密型党建共同体,把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开在一线,党旗插在一线,党员干在一线,凝聚协同互促的强大力量。
结对共建强联动,拧成攻坚“一股绳”
几年,海安、如东两地咬住目标不放松,加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河道整治工作,2021年、2022年北凌新闸断面均实现Ⅲ类水质目标。2023年1-6月份,北凌新闸仍保持Ⅲ类水质。但7月,受高强度降雨、高频次排涝影响,北凌新闸断面水质急剧下滑,1-7月份总磷均值为0.275mg/L,给年度达标带来了极大压力。
此次结对共建,两地将全力以赴,扭转当前不利战局,每月联合开展断面水质、河长制联合巡查,交叉互查,推动跨界河流共管共治常态化。汛期突出治水合力凝聚,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住建、气象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及时共享降雨量、气象水文、排涝泵站开启、重点断面及泵站闸内水质等信息,协同落实应急管控措施。非汛期聚焦水质共查共管,充分利用水质自动监测站,密切关注沿河水质情况,定期进行北凌河干支流水质巡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
截至目前,海安、如东两地对北凌河流域污染源开展多次联合检查,累计出动执法636人次,检查工业企业272家次,开展52次加密监测,监测点位共计183个。
结对共建育人才,拓展红色“朋友圈”
联建共建只是手段,整合队伍才是重点。铁军队伍既是打赢水质攻坚战的要素保障,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接下来,四支队伍将坚持问题导向,以北凌河水环境治理阶段性重点工作及难点问题为切入口,进行联合会商研判,深入实地调查,构建“双向认领、双向服务、双向成长”的队伍建设新格局。
“此次结对共建,优化整合资源,推行抱团服务,打造出‘水环境治理服务圈’,形成‘系统集成、联动赋能’矩阵效应,在提升水质的同时,更帮助我们扩大了‘朋友圈’,结识更多一起攻坚克难的同志。”海安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马贤芳说道。
下一步,海安、如东两地将继续秉持“党建引领、头雁领跑、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持之以恒”的理念,促融合、强联动、育人才,步调一致画好“同心圆”,凝心聚力跑出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