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市局召开第三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月度例会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06-02 字体:[ ]

    5月31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3年第三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月度例会。会议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程炜主持,市局领导班子成员、省环保集团南通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市局相关处室单位负责同志和各驻县(市、区)局主要领导参会。与会人员围绕2022年水平衡分析结果及运用、大气源清单分析运用、2023年清洁生产重点项目实施及效果分析、监测监控指挥调度运行等四项议题,就当前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和举措建议等开展交流研讨。

    2022年水平衡分析结果及运用

    自2020年起每年开展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全市城镇区域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63.89%提升至73.59%,乡镇区域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36.88%提升至62.41%。2022年以来,持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项目64个、配套管网54.53公里,新增乡镇污水处理能力3.85万吨、配套管网250.85公里。

    下一步,强化水平衡核算结果运用,协同住建部门开展新一轮城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确保到2025年城市、乡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分别达75%、65%,有条件的县(市、区)力争实现100%。

    大气源清单分析运用

    自2015年起连续八年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稳步下降。2022年,全市累计排放氮氧化物(NOX)4.29万吨、二氧化硫(SO2)0.63万吨、挥发性有机物(VOCs) 5.21万吨、总悬浮颗粒物(TSP)12.48万吨,其中PM2.5、VOCs排放量同比分别减少1793吨、1548吨。

    下一步,强化大气源清单分析运用,紧盯无组织排放、低效治理设施、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拓展减排空间,强化无组织排放废气专项整治,6月底前针对性排定实施一批大气治理项目,深化电力行业等排放大户深度脱硝改造,开展国控站点周边专项整治提升工作。

    2023年清洁生产重点项目实施及效果分析

    印发《南通市2023年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实施117家企业、192个中高费项目,预计可减排颗粒物34.82吨、二氧化硫717.63吨、氮氧化物603.35吨、VOCs 179.7吨;减少废水排放2235.12万吨、COD 466.91吨、氨氮6.02吨、总氮16.84吨、总磷15.87吨;目前已完成中高费项目68个、完成率35.4%。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海安经开区常安现代纺织园开展全国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如皋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

    下一步,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培训,全力推进中高费项目,确保7月底前完成中期评估,11月底前完成所有项目验收。

    监测监控指挥调度运行

    自2022年7月实体化运行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累计下发3549条指挥调度指令,包括一级预警118条、二级预警1205条、三级预警2226条,其中大气环境预警1181条、水环境预警417条、污染源预警1951条(涉及481家企业),有效预警反馈3549条、反馈率100%,切实强化指挥调度闭环管理。通过指挥调度平台发现各类环境问题线索448条,其中大气环境问题390条、水环境问题58条,累计立案292件,已处罚186件,处罚金额751.14万元。

    下一步,推进排污单位联网全覆盖,开展餐饮油烟、港口码头及施工工地扬尘数据联网,加强污染源精准监管,优化排污许可、用电监控、固废管理等模块指挥调度功能。

    程炜指出,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切实在源头减排、源头治理上下功夫、求突破,推动产业绿色发展、重点领域攻坚、执法监管效能等方面亮点频现、成效明显。下阶段,要以更强决心、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是夯实工作基础,提升系统治理“七种能力”。锤炼“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本领,充分用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月度例会平台,聚焦依法行政、标准规范、保护修复、基础支撑、政策供给、科研创新、社会动员等“七种能力”提升,坚持源头治理、强化政策运用,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带好队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调度推进,狠抓项目落地见效。发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作风,严格对照上级要求、发展需要、群众期盼,健全完善机制、压实各方责任,不折不扣落实每期例会交办任务,扎实推进源头治理重点工程,对原则性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每月都有新进展,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是聚焦改革创新,全力以赴争先进位。笃定“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追求,紧盯重点、猛攻难点,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施展才能平台,鼓励基层一线争先创优、先行先试,探索更多实用性、前瞻性政策制度,形成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良好氛围,推动更多“南通模式”走向全国、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