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提案提出者: |
瞿云峰 |
建议/提案号: |
91 |
|
标题: |
关于系统思维 标本同治 高质量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 |
|||
建议/提案内容: |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给予关注和重视,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共建设。当前,随着我市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保护环境、优化生态的深厚氛围基本形成,通过从土壤、水体和大气等方面全方位施策发力,对企业控排、水体堵排、废气减排等方面的协调推进,生态整治效果明显,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正加速形成。但在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我们也感到,要想从根本上、长远上提高生态水平,保持良好环境,需要我们把治表与治根、环境整治目标与基础设施投入、当前与长远等辨证和有机结合起合,系统谋局、基础先行、标本同治、久久为功,才能把我们过去在生态环境上的欠帐一项一项补齐,设施一个一个建好,管理网格一张一张织密,全市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实现彻底的根本的好转。当前基层在生态环境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与园区功能不匹配的环保基础设施规划理念,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的严重制约。当前基层普遍存在重发展轻治理、重产出考核轻环境准入、重园区开发投入轻必须匹配的环保基础设施投入,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的所谓快发展高增长。如有些县区早些年无序布局印染和钢丝绳, 污染项目投产了,治污设施没规划,结果可想而知。历史的欠帐,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损害和破坏。 二是与居民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匹配的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已成为城镇水环境质量提升的严重制约。大量城镇商住开发楼盘和拆迁安置小区由于设计和建设的缺陷,生活污水大量通过雨水管直排附近河道,造戍了大面积的黑臭河道和黑臭水体,高额的治污成本,已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城乡居民。 三是与民营企业发展不匹配的工业废料收集、委运和处置体系,已成为基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严重制约。当前城乡居民点的垃圾收集体系逐步健全,垃圾收集率也较高。但由于垃圾处置点较少,垃圾处置能力不够,导致很多地区日常垃圾无法及时处理,少数地区因垃圾无法及时外运,出现露天乱堆乱放、野外焚烧等现象,部分地区建立临时堆放场放,但也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当前南通地区垃圾焚烧处置点仅有如东、启东等几处,但由于日处理量较小,加之设备故障、维护等因素,造成片区阶段性垃圾清理困难。同时垃圾处置中心不收纳工业垃圾,例如家纺垃圾等,造成企业工业垃圾输出渠道缺失,个别企业主私自外包,造成荒凉地带常有工业垃圾偷倒、焚烧问题。 四是与建设优美城乡生态环境不匹配的城乡居民环保意识和不良行为,已成为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的严重制约。如当前各级政府都正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但不少城乡居民普遍存在对垃圾分类知识不了解、认识不到位现象,对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也不足,使得生活垃圾弃置于河道、房前屋后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不少地方虽然都修建了垃圾收集站(池),但仍有不少居民依然“怎么方便怎么来”,农村生态环境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耗财耗时坏环境,不少人一边在批评别人,一边自已也在损坏环境。 五是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危废固废处置能力和布局的滞后,已成为阻碍产业能级提升的严重制约。全产业链在经济有效的半经内聚集和配置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整过产业链中如果人为的导致某个重要链条的缺失,那么这个区域的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这个产业会在我们不知不觉漂移到他地。如南通是全国知名的钢丝绳行业之乡,辖内的小海、竹行、张芝山等地的钢丝绳企业在全国知名度较高,但就这样一个产业南通却没有一家合格的钢丝绳危废固废处置企业,必须委运到淮安或河南去处置,严重影响了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系统规划、协同施策,努力从面上除污、过程处污、源头治污,多层面、多维度协同推进,确保生态整治达到常态、长效的良好预期。 (一)突出公众认识、行为自觉的同步提升。切实加大生态环保常识的宣传,务实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坚持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分类侧重,努力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优化文明家庭、文明村(居)评选的标准,突出公众参与环保、维护环保评审占比,探索开展“生态楼道”、“生态小区”评选活动,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快探索完善地方环保生态法规,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对社会公众生态违规行为,建立有效惩处机制,切实规范全社会行为意识。 (二)突出问题治标、源头治本的同步推进。切实深化城区、镇区水系排查,对问题的突出黑臭水体坚持聚力攻坚,强势推进排污口的封堵工作;加快推进水体治理、岸坡整理,对部分水体流动力差的河道加建泵站,以增强水体流动能力和自净能力。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维护基金,引导建立居民生态监督小组,加大工业固废、生态垃圾、污水处理、废气排放等方面的常态监管。加大财政性资金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根据年度生态环境整治建设需求,安排年度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坚持专款专用,同时加强对经济薄弱镇和地区环境整治费用的转移支付。要全面完善建制镇镇区发展规划,编制道路交通、雨污管网、地块功能、城镇形态等专项规划,切实增强基层发展引领和建设秩序。结合当前生态整治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的勘探,确保整治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建立市、区生态环境整治技术服务机构,为基层整治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生态整治从根本上得以改善提升。 (三)突出处置功能、收转体系的同步优化。根据当前主城市、县市区、建制镇区的人口规划预期,加快完善垃圾处置中心的建设布点,提高日处理能力,确保垃圾处置保障到位;结合新农民建设,加快健全镇(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强环保自循环功能;加大重要水体河道汇入口水质实时监控,确保区域水体质量。进一步优化城乡垃圾收集体系,加大垃圾收集、储运管理,坚持日产日清、限时处置,确保常规污染源的有效管控。坚持垃圾分类收集的分类处置,可回收垃圾、危害垃圾的规范处理。 (四)突出产业规划、功能配套的同步实施。进一步完善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散乱污、高污高排企业的整治,切实加快产业经济的升级。规范县市区和镇区园产业定位、产业规划的审核审批,切实加大特色产业、地标性产业的培育。建立与产业相对应的项目建设考核体系,由唯数量、唯体量转为重业态、重质态的考核评价,增强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引领。根据地方产业规划,加快建立与产业定位相适应的一般工业垃圾收处机制。收集处理坚持市场化、行政化并行,以市场化为主、行政化补充,坚持谁产生、谁负担的原则,构建工业垃圾处置渠道,通过“疏堵结合”解决工业垃圾乱堆乱倒的现象。对小海、竹行、张芝山等区域的传统钢丝绳产业,建立酸洗磷化等污染工段的集中处置中心,同时加快工艺的改进升级,避免环境整治对经济发展形成“因噎废食”现象。 |
|||
承办单位: |
主办: |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
协办: |
宣传部,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和园林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 |
答复日期: |
2019-06-20 |
|||
答复内容: |
瞿云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系统思维 标本同治 高质量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并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倾力打造“环境美”新南通。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生态环保大格局有效构建。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采用“1+3+7”模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配套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办法,建立“月点评、季考核、年述职”机制,每季度通报县(市、区)、镇、村三级考核排名,压紧压实基层组织治污责任,打通污染防治攻坚“最后一公里”。印发《南通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明确法院、检察院及51个部门环境保护责任,初步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保责任体系。在全市525家重点排污单位设立环保总监,市本级组织三期环保总监培训,实现全覆盖,推进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再造。 (二)水气土三大战役取得成效。市主要领导率党政代表团专程到浙江学习“五水共治”经验,统一各地各部门思想认识。出台《南通市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围绕两大战场、四大领域,全面强化八大治理攻坚。扎实推进化工、印染、钢丝绳“三行业”整治,2018年关停化工企业118家、印染企业53家、钢丝绳企业113家。开展重点断面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百日攻坚行动”,完成8条市区黑臭河道、7条县区黑臭河道、58个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治企、管车、控煤、降尘、禁烧、联防”12字方针,深入推进燃煤锅炉整治、重点企业VOC治理、黄标车淘汰、扬尘污染防治、秸秆禁烧等工作,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省内领先。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完成农用地详查样品的采样、分析,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开展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估和修复治理工作,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三)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出台《南通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整改方案的通知》,重点解决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配套率、运行负荷率、尾水达标排放率不高的问题,完成了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和360公里污水管网的建设任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万吨/天。按照“减量优先、鼓励分类、城乡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置体系。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加大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39%,在海安白甸镇等6个乡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试点。着力抓好危废处置设施建设,危废处能从2015年末的1.83万吨/年提升到22.9万吨/年。 (四)环保执法监管与宣教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双随机”监管,持续开展环保执法“亮剑行动”,实现突击检查、交叉执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四个“常态化”,2018年下达处罚决定和处罚金额同比上升。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环境教育馆,接待观众5000余人次,形成以环境教育馆为龙头、54个环境科普教育基地为单元的环境宣传教育阵地。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办好“公众看生态”“圆桌对话会”等活动,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行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开拓新媒体宣传渠道,办好“双微一网”,加强与“江海明珠网”“濠滨论坛”合作。 二、存在问题与下一步打算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污染防治攻坚尚存薄弱环节,环境基础设施亟需完善,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升。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公众认识、行为自觉的同步提升。一是加强环保宣传力度。继续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以环境教育馆为龙头,以环保科普教育基地为要素,加快形成具有南通特色的全民环保科普教育网络。与江海明珠网、南通发布、濠滨论坛等新媒体合作,开设环保新闻、政策法规、环保科普、环保执法等栏目,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知晓度。二是提升公众参与水平。继续开展“公众看生态”活动,邀请公众参观环保科普基地、垃圾发电厂、生态村镇等点位,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水平。继续办好“曝光台”“回音壁”“致歉栏”等栏目,促进公众舆论监督更为系统化、制度化,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强化企业环保意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突击检查、交叉检查、专项检查、联合检查为手段,持续深入开展“亮剑行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始终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组织编印企业环保工作手册,发布环境违法典型案件,提高企业法律意识。 (二)突出问题治标、源头治本的同步提升。一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按照《南通市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围绕农村和城镇两大战场,聚焦工业、农业、服务业、生活四个领域,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八大攻坚。实施以中心城区45平方公里为重点的水质提升,力争濠河及周边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标准。建立黑臭水体整治长效机制,向社会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年底前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统筹推进县乡河道和城市河道疏浚整治,实施河道疏浚及阻水设施拆除行动。分水系、片区和时段科学实施生态补水换水,保障畅流活水和生态基流。对存量“六小行业”经营户违规排水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对新办排水户主动上门提供供水、排水服务。新建11个水质自动站,加强对全市主要河流的水质监测。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项结构调整,实施秋冬季攻坚等四大攻坚。围绕土壤和固废两大领域,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启动市区遗留化工地块的调查和修复工作,深化化工园区及化工行业整治提升,开展危废“消库存控风险”专项行动。二是搭建环保交流平台。加大对环保产业协会的指导,将本市重点环保企业吸纳入会,有针对性地组织会员专题研讨和讲座,建立会员单位与被服务企业交流平台。筹划首届南通市环境治理供需对接洽谈会,组织重点排污单位及环保治理企业开展专场技术交流及供需对接活动,推动建立“排污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新机制。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落实2019年市级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支出预算,主要支持应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重点用于重点污染源(大气、水、土壤)防治和治理、区域性污染防治、生态补偿等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南通市区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置PPP项目等,提高公共产品管理效率。 (三)突出处置功能、收转体系的同步提升。一是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组织推进市区排水规划修编、再生水规划编制等工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进开发区二污三阶段5万吨/日的扩容工程,抓紧落实市污水处理中心扩容迁建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重点推进老城区、老镇区污水管网到楼入户,加快雨污分流改造,确保“十个必接”有管可接,2019年全市计划完成22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实施高质量管道养护,年底前完成雨污管网普查及整改工作,通过截直排、堵倒灌、治渗水、改混接、减溢流,对雨污管网全面修复。全面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作,2019年计划完成新建建制镇污水处理厂7座,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8座,改提升泵站9座。二是加快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加大垃圾分类推进力度,新增一批分类小区、分类单位、公共区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推广试点乡镇分类管理成效,加大农村有机易腐垃圾就地生态处理推进力度。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治理要求,健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加强分类收运管理,规范分类收运行为。加快推进分类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三厂(场)一中心”建设管理(垃圾焚烧电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建筑垃圾中转调配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确保年内新增60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力争市区餐厨废弃物处置项目主体基本建成。三是提升固废危废处置能力。编制《南通市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9-2030年)》,优化全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结构与布局,指导全市固废处置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危废集中处置能力建设,2019年新增危废焚烧处置能力3.3万吨/年。全面提升危废本地处置率,提升现有设施运行效率,最大限度释放产能。 (四)突出产业规划、功能配套的同步提升。一是科学规划重点行业。对照国家、省市化工产业准入制度和《南通市化工产业导向目录(2018年本)》,通过减存量、链协作、优增量,全面提升化工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各化工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严格落实准入制度,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形成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化工园区发展格局。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引领、企业主体、依法处置的原则,拓宽“三行业”(化工、印染、钢丝绳)企业分类处置的渠道和方向,帮助企业转换思路、调整战略。支持现有“三行业”企业资产重组、强强联合,搬迁进入依法依规设立的市内外专业载体功能区,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制造企业。二是持续深化整治力度。根据省沿海化工园区整治、省化工园区综合评价标准和方法,按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淘汰落后、整治污染总要求,逐园完善园区整治方案。督促各地严格抓好整治全程监测、过程管控,对整治项目实施、企业搬迁、设备关停、厂房拆除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按照《关于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强化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提升园区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努力提升配套水平。加快建设钢丝绳酸洗磷化等污染工段的集中处置中心,积极引进大型钢丝绳危废固废处置企业,提高与产业发展匹配的危废固废处置能力。围绕“三行业”整治工作需求,研究合理有效的配套政策体系,提高企业参与整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疏堵结合原则,完善奖惩政策,对主动关停、转移的企业,通过规费减免等多种方式给予奖励,确保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推进。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奖励机制、企业政策性税收优惠等政策,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2019年6月20日 联系人姓名:何军 联系电话:59002819 抄 送:市人大人事代表委,市政府办公室 |